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地市 > 漯河 > 正文
【时快讯】【记者在一线】小木梳闯出大市场
2023-04-06 09:57:20 来源: 漯河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一块块木材经过雕刻、开齿、打磨等多道工序,成为一把把精美的梳子。近日,记者来到临颍县巨陵镇油坊陈村河南一心工艺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心工艺),探访木梳制作技艺。


(资料图)

“公司的木梳供不应求,大家每天都在加班加点生产。我负责的工作是为木梳开齿。”工人孟颖歌告诉记者,她是油坊陈村的村民,在这里工作每月能挣4000多元。

“目前,公司产品销往国内各大城市,并远销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一心工艺总经理陈庆伟告诉记者,该公司注册的“一心”商标,寓意“一心一意把木梳做好”。

“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要有质量过硬的产品。”陈庆伟说,他多次到山东、四川等木梳主要产地考察,自学了数控编程技术,把木梳制作和数控雕刻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经过不懈努力,一心工艺已获木梳制作专利6项。陈氏木梳制作技艺成为河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一心工艺生产的“万聚号”梳篦获评第八批河南老字号,一心工艺被评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南省示范性文化合作社。

关于“万聚号”的由来,陈庆伟告诉记者,临颍县梳篦制作历史悠久。据李氏族谱记载,清乾隆年间,来自临颍县巨陵镇李晋庄村的李氏匠人李孜在开封创办了“万聚号”商行,从事梳篦制作。因第六代传承人李水旺的儿子早逝,便收了巨陵镇油坊陈村的陈万玉为徒。1911年,15岁的陈万玉改名陈万聚,跟随师父学习梳篦制作技艺,并从师父那里获得了“万聚号”商号的老牌匾。后来,陈万聚将自己的手艺和“万聚号”牌匾传给其子陈林申。20世纪9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传统梳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陈氏木梳制作技艺面临失传。

2006年,陈庆伟大学毕业后,为传承家族手艺,跟随其大伯陈林申学习梳篦制作技术。同年,陈庆伟创办一心工艺,主要从事梳篦生产、销售,并将“万聚号”木梳打造成公司的高端产品。“木梳不仅是日常用品,其制作过程还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陈庆伟说。

在陈庆伟的传承下,传统木梳制作工艺依旧保留着其独特的魅力。这些木梳以临颍县盛产的桃木、枣木、梨木等为原料,经过挑选、断坨、打片、锯齿、修根尖、雕刻、打磨、抛光等近30道工序制作而成,成品手感如玉、把持舒适,梳齿圆润、梳发顺畅,有养生保健的功效,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现在公司发展势头良好,全是订单生产,一天能生产2000把桃木梳、100多把手工雕刻木梳。桃木梳每把市场售价10元到20元,檀木雕刻木梳每把市场售价100元到500元。”陈庆伟说。

陈庆伟成立了陈氏木梳非遗工坊,有制作传统工具6套,免费向几十名制梳爱好者传授技艺。目前,这些制梳爱好者有的在一心工艺工作,有的自己创业。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震见习记者 应诗雨

统筹 王辉

审读 李艳丽

责任编辑:hN_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