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地市 > 漯河 > 正文
每日消息!创建为民 办好民生实事——漯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综述(上)
2023-03-29 08:57:34 来源: 漯河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编者案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美的名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秉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的理念,动员全市上下凝聚合力、常态长效、久久为功抓创建。2020年11月,我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在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中,漯河市综合成绩排名全国第二、河南省第一,也是我省唯一受到中央文明办通报表扬的全国文明城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相关资料图)

即日起,本报推出创文系列报道《创建为民 办好民生实事》《创建靠民 擦亮文明底色》《创建惠民 提升幸福指数》,全面展示我市凝心聚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经验和成效。

“我市又多了一个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很期待!”近期,沙澧河大二期景观工程澧河段“五一”前将全面开园的消息在市民中广为传播。3月26日上午,记者在该园区露营基地看到,不少露营爱好者趁着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到这里,起一炉火,煮一壶清茶,时不时用手机拍下几只觅食的小鸟,悠闲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据了解,露营基地是沙澧河大二期景观工程澧河段的一大亮点。目前,园区内各项收尾工程正有序推进。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持续推动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质扩容,着力解决城市环境、道路出行、居住条件等民生问题。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一个个城市顽疾彻底攻克,一张张幸福笑脸悄然绽放,文明创建为沙澧大地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新气象、新变化,居民幸福感连续三年全省第一。

做足做活水文章沙澧四岸展新姿

“春暖花开的季节,闻着花香散步,既锻炼身体,又能欣赏美景。”3月25日上午,住在东外滩附近、带着儿子在河边游园散步的市民刘丹说,“和孩子一起到游园散步,是一天中最惬意的事。”“走到哪儿都是风景,每天像住在公园里,心情格外好。”搬进沿河新房的陈丽满脸洋溢着幸福。

穿城而过的沙河、澧河,赋予漯河得天独厚的“水”“绿”底色。水资源是漯河的一张亮丽名片。2006年12月,市委、市政府广采民意,科学决策,作出了“高标准开发建设沙澧河滨水区域,打造中原地区富有魅力的生态宜居名城”的决定。2012年,沙澧河开发建设一期工程36公里竣工开园。沙澧河开发建设工程集城市防洪、旧城改造、体育健身、生态保障、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于一体,规划建设总长超过100公里,总投资100亿元,是漯河建省辖市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建设项目。

2017年11月,沙澧河二期(全线28公里)正式开发建设。沙澧河的开发建设令城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澧河常年保持国家二类水质。沿河景观大道明显提升,带动沿岸居住环境显著改善。沙澧河风景区已成为漯河的城市会客厅、市民的健身游乐园,更是中国食品名城发展的助推器。

一座绿城展新颜,景美岸绿人幸福。围绕丰富的水资源,我市又相继开发建设了沙河湿地公园、青龙河湿地公园、小南湖湿地公园等一系列主题游园。

“来这里可以爬小桥,还能玩沙子,孩子特别喜欢这儿。”3月26日下午,正带着4岁女儿在小南湖湿地公园游玩的市民徐颖说。春天的小南湖湿地公园,新柳萌芽,处处皆景。据了解,西城区不仅打通了18公里环城水系,还建设了一批特色水系公园,“中原生态水城”的美誉在这里得到了直观体现。

白鹭不仅是大自然的“生态检验师”,也是大气和水质的监测鸟。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可以轻松捕捉到白鹭翩飞的镜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已成常态。近年来,我市已建成120公里生态水系,新增绿地约100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居全省前列。这种诗意的生活,如今在漯河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水”“绿”底色已成为漯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法宝之一。

目前,沙澧河二期工程已经基本完工。我市新增加绿地面积约5385亩,形成2800万立方米的城市湖泊,减轻城市防洪压力,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里子”“面子”一起抓内外双修提颜值

“以前来景区,要多绕好几公里。大桥通车后,公交车直达,自己开车来更快。”3月25日下午,漯湾古镇景区负责人李娟告诉记者,五台山路澧河大桥去年3月通车后,每天的客流量新增了十几倍。

平整宽阔的路面、完善的道路标识标线、顺畅有序的车流,勾画出一幅生动的城市出行画面……3月27日,记者在市区牡丹江路与解放路交叉口看到,路面车辆有序、快捷通行。市民出行的幸福感,在这些陆续投用的道路上得到了最直观、生动的体现。随着一条条道路的逐步打通、改造和提升,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交通路网,正在让这座城市的节奏快起来,也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道路两侧的人行道更宽了,人车混行现象减少了,通行更加顺畅。”3月27日,记者在市区海河路、黄山路等地走访时,听到群众纷纷称赞乐道建设。乐道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不仅是打造城市慢行系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现实需要,更是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城市更新行动和建设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市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建成乐道693公里。到2025年年底,我市将建成1000公里以上覆盖漯河市全域的乐道系统。

“五年来,我市先后投资1100多亿元,实施城建交通项目1355项。这是漯河住建史上资金投入最多、建设力度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一个时期,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惠民力度空前的一个时期。”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舒畅介绍,我市共新建、改造道路124条225.4公里,打通断头路54条48.1公里,新建、改造市区道路交叉口31个,对京广高速南站、宁洛高速西站入市口进行升级改造,城区主次干道及支路达229条,建设跨河桥梁20座、跨铁路桥涵15座、跨高速桥涵12座,新建、改造市区桥梁15座。

实施城区防汛“夏病冬治”和供热设施“冬病夏治”整改提升工程,绣好“面子”做实“里子”,是我市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重要内容。

“以前下大雨,经常蹚着积水出门。雨污分流工程完工后,积水的路段雨后两三个小时,水就退去了,雨污分流效果明显。”家住祁山路附近的市民王爱芳深有感触。2018年起,我市大力实施城区防汛“夏病冬治”,把雨污分流工程作为民生工程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全面完善城市排水设施。五年来,我市累计改造完成雨水管网188公里、污水管网84公里,367个小区、单位实现了雨污分流,中心城区覆盖率达78%;全市建成泵站39座,整治城市积水点142处,对承担城区外围排涝任务的塔河、唐江河、马沟等6条城市外围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疏浚河道53.3公里,切实提升了排水泄洪标准。自2021年7月中旬以来,城区经受了历次超强暴雨考验,雨污分流成效显著,得到了市民的充分肯定。

在市区柳江路康平小区换热站,一套崭新的智慧供热设备令记者耳目一新。据了解,周边7个小区和2所学校均在这所换热站的服务范围之内。近年来,我市全力以赴做好供热设施“冬病夏治”整改提升工作。去年年底,我市完成市区65条道路供热主管网建设,铺设供热主管网207公里,累计投入主管网建设资金15亿多元;建成换热站168座,供热入网面积达1111.53万平方米,惠及200多个居民小区、100多个单位和200余家企业。全市44个小区集中供暖遗留问题均得到有效解决,群众反映良好。

老旧小区展新颜幸福漯河新答卷

“以前,小区比较脏乱,很多居民不愿意住。现在,小区环境变好了,不少人准备搬回来。”3月24日,在郾城区白云山路西侧的嘉和苑小区,小区业委会负责人关许可告诉记者,去年7月该小区重修了道路,粉刷了内外墙,加装了32个摄像头,设置了120个电动车充电桩和55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改造后,小区焕然一新,环境明显改善。

走进沟张农贸市场,一条由南至北的主通道平整宽敞,通道两侧的柜台上,各类食材分类摆放,采购的市民络绎不绝。“以前,这个市场可不是这样的,现在变干净了,来买菜的人也越来越多。”在附近居住的杜雪英刚刚买了面条。据她介绍,以前这个市场路面坑洼,下雨积水,经营无序。改造后,这里和生活超市差不多,逛着也舒心。

很多市民发现,一个个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正在悄然变身。倾心民生重改造,“改”出了群众幸福新生活。五年来,我市新开工棚改项目28个,建成1.13万套商品房和1.98万套回迁安置房。老旧小区累计改造1204个,惠及居民近9万户。

基础设施是一座城市的骨架和支撑。一系列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供了强大的硬件保障,也让百姓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两河四岸好生态,幸福画卷渐次开。如今,漯河城区风景如画,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全市上下凝心聚力,高质量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向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迈进,让城市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

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全义 张丽霞

见习记者 李慧莹

图/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焦海洋

责任编辑:hN_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