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地市 > 漯河 > 正文
天天观速讯丨漯河: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2022-09-14 08:57:43 来源: 漯河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编者按

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活动将在我市举办。本报今日起开辟《庆丰收 迎盛会》专栏,以“三农”工作特色亮点和经验成就、丰收图景以及庆典准备情况为重点,连续推出相关报道,展示我市在“三链同构、农食融合”、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反映我市农业、农村、农民发生的巨大变化,报道丰收节筹备工作进展,全方位讲好丰收故事,营造城乡共庆丰收、共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良好氛围。


(资料图片)

今年,我市夏粮总产113.73万吨、平均单产514.43公斤,其中一级麦占比95.49%,均创历史新高,优质小麦种植面积122.56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22万亩建设任务,目前总体进度已完成87%,资金拨付进度达61%,均居全省第一;高标准农田设施三级网格化管理和“一长三员”管护经验在全省推广……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近年来,我市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为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土壤墒情总体较好,有利于玉米灌浆和大豆鼓粒。不出意外,今年秋粮丰收不成问题。”近日,在舞阳县姜店乡牛庄村,看着即将迎来收获的庄稼,种粮大户周新良脸上的笑意更浓了。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一手稳面积,一手抓产量,把面积和产量分解到县区,全面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只增不减。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2020年以来我市累计向农民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7.48亿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32亿元、农机购置补贴1.23亿元,不断调动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市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10万亩以上,近三年种粮面积平均每年增加2万亩以上。2019年~2021年,全市粮食单产一直稳定在450公斤以上,连年位居全省前三。

保障粮食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关键。我市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标准,全面开展农田水利设施排查整改,积极探索长效管护机制,持续开展大规模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把更多的“望天田”变成“高产田”。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已累计投资22.76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01.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4%。农业信息化广泛应用,建成了26个农技推广区域站物联网监测系统、17个智能水肥一体化应用示范基地、3座国家级自动气象站、35个气象信息服务站……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3%以上,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了以提高粮食产能保障粮食产量的目标。

我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了地力和粮食产量,也让农民种地底气更足。“虽然去年洪涝导致小麦晚播、今春遭遇干旱,但由于灌溉设施完善且智能化程度高,今年小麦亩产达1500斤,大丰收!”在郾城区16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种植大户赵哲峰介绍。

郾城区16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是我市打造的高标准农田“升级版”。明年,我市将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谋划2023年—2025年建设总投资27亿元、占地73万亩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我市农业抗风险能力不断提升。尤其在今年极端干旱天气情况下,我市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开展抗旱保秋工作,为秋粮丰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近日,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介绍,目前全市高标准农田粮食作物机播率和小麦、玉米机收率均达100%。在小麦、玉米生产关键环节,我市大力推广机械深松、精量播种、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

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丹

图/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焦海洋

责任编辑:hN_1407